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

时间:2024-01-10 15:01:30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当中,免不了要和别人打交道,人和人之间的来往也是讲究着一定的心理学心理学,下面来看看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1

1,蘑菇效应(双刃剑,有好有坏)

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是人性冷漠?)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3)多数人忽略。4)责任扩散、分摊。5)情境的不明确性。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一毛不拔)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

1)损害成本承担者的利益和积极性。2)助长其它成员的惰性。

反映在整体的结果上就是:集体积极性下降,工作质量下降。

4,吊桥效应(不是因为人,而是因为场景)

案例一

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在一座长130米且仅靠2根粗麻绳悬挂在70米高空的吊桥上做了一个实验:那些从桥上走过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自己对站在对岸的異性有了心动的感觉。

案例二

午后,阳光明媚,你正在室外散步,突然一个无比帅气的男生(婀娜多姿的美女)向你走来,什么感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对吗?你一定觉得自己是紧张,感觉恋爱了。

同样的身体状态,被你归结为不同的情绪反应,不过是换了个场景罢了。也就是说,人们其实很难分辨当下的感觉是来源于人,还是因为场景,多半错把场景因素归因为人。这就是著名的“吊桥实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双因素理论”。


  

其实,过桥或散步的人并非真的对陌生的异性心动,他的心动是由吊桥、外部场景的刺激感引发的。研究者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换言之,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真实遭遇。通过场景设置,唤醒爱人的情绪体验,让他或她快速爱上你。

5,雁阵效应(团结一致,走的更远)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即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为它们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省时,一段时间后,它们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

管理专家们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靠着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惟有顽强拼搏、互助协作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一加一大于二;单打独斗无法成就事业。

6,镜子效应(为别人,己更好)

镜子效应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主要用于人际交往。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这是最狭义的镜子效应!同样的,在人际交往中,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相反你对别人不好,别人也对你不好!这就是镜子效应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或许他也不怎么喜欢你,但是只要你试着慢慢的喜欢他,逐渐的他也会开始喜欢和你相处。将心比心,人都是相互的!

在心理学中,镜子效应被定义为:互相喜欢或是亲近的两个人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7,罗森塔尔效应(相信就能做到)

效应起源——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说明,期待是一种力量。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罗森塔尔效应理论。此理论中有一个我们最常听到的例子:两个病人同住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并无大碍。但医生把两人的诊断书弄混了。结果那个真正的癌症病患得知后整天心情轻松,开心地在医院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个原本身体无恙的人却终日活在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中,最后真的罹患绝症,在抑郁绝望中死去。

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暗示:当别人给予充分信赖和期待时,我们就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达成自己的意愿,眼前的困难便会得到解决。反之便会被低迷的情绪主宰,最终失败。

8,踢猫效应(控制自己,不让坏情绪扩散)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 ……此处隐藏1455个字……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 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 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3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比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马丁·路德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上课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心理学知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有研究表明,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遗忘了72.2%时间内所学的内容,到31天后,只比两天后多忘6.7%时间内所学的内容。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课后做作业的模式去学习、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时,才“临时抱佛脚”,匆匆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当然学习效果就不大,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及时复习”的记忆原则。

一是要及时复习,较多地复习,防止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遗忘,这好比“加固建筑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采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复习时,单纯地一遍遍阅读的效果并不好,应当在材料还没有记住以前就不断地试图回忆,复习效果可以提高。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为积极的过程,有利于记忆;

三是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复习。可以用阅读、背诵、问答、整理笔记、比较、练习等多种方法,让信息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层,对同一内容建立广泛地联系,加强记忆。

心理学知识:归因理论

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方面的因素。

1. 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或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只好听任失败。

3. 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如果一个学生把学习不好归因于任务困难,那他就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学习好的希望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或认为自己学习好是由于任务容易,那他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对困难任务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上取得成功之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如归因于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发奋学习,而不是把成功归于侥幸、运气、学习条件、他人帮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心理学知识:得寸进尺效应

这是因为人们总愿意把自己整饰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言行,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也要继续下去,当然,要求的提出要适当。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地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如对一些上网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的转变,也可以采用“得寸进尺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

例如第一天允许玩1小时,第二天减少到50分钟,以后依次递减,逐渐脱敏,从而改掉不良习惯。总之,在工作中,向学生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